12月11日,黃茅海跨海通道正式通車。廣東珠海到江門的通行時間從1個多小時縮短為30分鐘左右,標志著大灣區向形成世界級交通樞紐更進一步。
黃茅海跨海通道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后首個開工的跨海通道工程,也是繼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之后大灣區又一重大跨海通道。作為港珠澳大橋的西延,黃茅海跨海通道起于珠海市平沙鎮,向西跨越黃茅海水域,終于臺山市斗山鎮。項目全長約31公里,跨海段長度約14公里,雙向六車道,設置高欄港大橋和目前世界上跨徑最大的三塔斜拉公路橋黃茅海大橋兩座主橋。
黃茅海跨海通道由廣東交通集團建設管理,中交路建、中鐵大橋局、保利長大等30多家單位共同參與。項目于2020年6月6日開工建設,2024年11月25日通過交工驗收。
黃茅海大橋和高欄港大橋主塔均為獨柱纖腰型異形索塔,類似廣州塔“小蠻腰”造型。“‘小蠻腰’高約260米,上下沒有一個截面相同,按已有異形獨柱塔施工方法,每個截面都需要一個鋼模板,260米就要260個。”中鐵大橋局黃茅海跨海通道項目經理劉宏達說。
“在建設之初,我們進行了深度的研判分析,發現多個難題必須要攻克:超強臺風頻發,抗風設計難度大,施工期渡臺風險高;超寬分體鋼箱梁渦振控制難度大;項目穿越多條航道,通航復雜,船撞風險大;海洋腐蝕環境惡劣,耐久性保障要求高等。”黃茅海跨海通道管理中心主任朱超說。
朱超介紹,項目建設者完成了七大技術創新,他們首創雙曲面獨柱式鋼筋混凝土索塔新結構、海中超大跨多塔斜拉橋高性能結構體系及減震耗能裝置,首次提出“風嘴+水平隔渦板+下中央穩定板”綜合氣動措施,構建雙曲面異形索塔設計-施工一體化技術體系,研發全離岸海洋環境下TY型墩及大跨度鋼箱梁施工技術,改進超寬分體鋼箱梁施工線形控制方法,攻克基于單北斗的跨海精密控制測量技術,并首次建立以北斗系統為主的跨海橋梁工程北斗連續運行參考站,實現快速建造、優質建造。
記者獲悉,黃茅海跨海通道主線橋梁植入了雷視融合和AI智能分析技術,采用智能融合感知設備,可實現對跨海大橋全要素實時數字孿生展示,能有效減少交通事故發生。
上一篇:
下一篇: